我們都知道used to作為半情態(tài)動詞是“過去常常…”的意思,但是人們卻極少關注它的隱含意“現在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I used to go on a diet. 我過去常常在節(jié)食,換句話說,我現在已經不減肥了。雖然這個詞組告訴我們過去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實際上隱含的意思是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不這樣做了,所以過去怎么樣已經不重要了。正因為如此,這個半情態(tài)動詞總是和no longer一起連用,用no longer來轉移話題,引出作者真正要討論的問題。我們的閱讀真題里面,也經常出現類似的表達。
2008年的真題第二篇閱讀,討論到研究成果的出版模式,文章開篇就用一句It used to be straightforward.說到,研究成果以前的出版方式非常直接,并且開始敘述了一小段以前到底是怎么出版的,緊接著就用No longer轉移話題,接下來就開始論述,由于網絡和一些贊助機構的影響,研究成果的出版方式變了,并且接下來的整篇文章都在論述新的出版模式是怎么樣的。因此,我們從篇幅,或者文章的論述中心就能知道,敘述的重點根本不可能在used to所在的句子,過去是怎么樣出版的根本就不重要,現在這些文章是通過怎樣的流程發(fā)表出來,才是文章敘述的重點。換句話說,used to所在的那個句子和段落,單詞和句子沒辦法特別好的理解,對理解整篇文章沒有什么大的影響。
再來看2011年真題的第三篇閱讀,討論的是媒體的宣傳。文章開篇就直接出現了used to。原句為The rough guide to marketing success used to be that you got what you paid for. 說到傳統的市場宣傳效果,是一分錢一分貨,你付出多少宣傳費用,就能收貨多少宣傳效果。這一句說完之后,就立刻出現了No longer這個詞組,將話題轉開,緊接著開始討論,由于owned media(自媒體)的出現,這樣的狀況被改變了。傳統的宣傳方式,就只討論了一句話,剩下的整篇文章都在探討現在由于自媒體的介入,宣傳到底變成什么樣了。也就是說,文中的第一句話,言簡意賅,難以理解,那我們完全可以不用去理解,因為過去的宣傳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怎么樣了,并且這篇文章也沒有在過去的宣傳這件事情上設置任何的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