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關于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把教育數字化作為學校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在加強基礎建設、數智融合、教學評價、資源共享等方面綜合發力,加快教育數字化轉型,支撐和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基礎建設,打造智慧校園環境。學校黨委把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擺在學校事業發展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匯集各方資源,統籌校內力量,構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信息和教學資源的聯通共享機制,建設在線教學平臺,加快推進校園數字化進程。成立網絡與信息中心,牽頭負責學校數字化建設和發展,助力軟硬件設置優化升級。在行政部門和院系分別設置與數字化相關的重點崗位,負責具體業務的對接與落實,構建校院兩級數字化協同推進的工作體系。立足多校區辦學實際,依托5G校園專網的網絡切片、邊緣云計算等技術,部署廣州、珠海、深圳校區“一張網”建設。構建教學、學生、科研、人事、設備等基礎數據信息庫,建設數據交換平臺和數據管理中心。以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應用支撐、渠道接入等服務為支柱,建立全校性信息服務公共平臺,為學校各部門和廣大師生提供數字化服務。設置“中大小微”校園職能服務助手,師生可通過問答形式進入服務入口,提高個性化服務質量和水平。建設新型智慧課室290多間,支持遠程互動教學,實現1個校區上課、多個校區實時互動的同步教學。在全校教室安裝1200多臺錄像裝備、建設高清錄播系統,配備電子班牌,對接在線教學平臺、網上巡課系統,為開展教學質量在線監測提供有效支撐。
深化數智融合,賦能教學模式改革。加快推進數字實踐教學平臺建設,聯合兄弟學校,依托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構建高性能計算教育實踐平臺—超算習堂。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知識圖譜驅動的導航學習、智能化的教學資源推薦、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實踐自動評測、個性化智能助教等,實現理論學習、在線實訓、在線課程、考試競賽、軟件庫、案例題庫等數字化教育資源和算力資源的按需供給。打造以教學管理系統為媒介,以優質教學資源為基礎,以便攜終端設備為載體的虛擬學習空間,支持教師充實課程資源,開展測驗、作業、討論等活動,查看學生學習進度、成績等,支持學生管理個人文件、查看課程資源、參與課程活動、查詢成績等。建設省級以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6個、虛擬仿真項目(課程)20多個(門)。探索數字技術輔助醫學教育,建設數字孿生患者教學系統,根據教學需求動態生成符合真實表現的疾病癥狀、體征、病歷和專科檢查圖像等信息。建設VR仿真教學實驗室,研發虛擬現實影像平臺和術前規劃系統,開設VR全息投影基礎與臨床融合課程,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自主學習興趣。
改革教學評價,助力教學質量提升。建設基于人工智能的課堂教學智能評估平臺,以圖像識別、語音分析、文字識別等技術為支撐,通過全方位觀測多媒體教案、師生活動影像、教師板書、學生抬頭率及點頭率等信息,實時監測反饋課堂教學情況。以數字化手段向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實時反饋教育教學的動態變化,幫助教師及時發現課堂教學不足,助力管理人員更好監測課堂過程。精準服務教師教學能力發展,通過個性化、伴隨式教學信號采集,結合AI智能圖像和語音分析技術,對教學活動中產生的行為、認知、情感等多模態數據,進行學情、教情多指標自動分析,如學生注意力、學生活躍度、前排就坐指數、教師授課語速、授課時長、交互性語言分析、課件頁數、板書時長等,幫助授課教師掌握課堂整體情況,發現學生的個體學習差異,從而調整授課節奏、師生互動、教學環節設置等,實現數據驅動下精準助力教師提升教學效果,構建“綜合評價、精準督導、多元助推、協同提質”的正向反饋機制。
注重應用推廣,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積極助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依托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與多所西部高校共享優質在線課程60余門次。設立虛擬教研室,建設教學共同體,定期召開教研例會,開展互動式教學研究。充分利用可對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自學成效評價模塊,精準描繪異地線上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長畫像,努力實現“千人千題”個性化學業指導。探索雙師數字化實驗教學,學生通過國家智慧平臺課程資源課前預習,西部高校進行理論課線下授課,我校開展“理論—實驗演示”線上授課,為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貢獻力量。“中山大學推進’慕課西行’,助力課程共享”入選教育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十大創新案例”。加強數字化教學對外開放,建有在線開放課程250余門。通過數字實踐教學平臺支持100余門高性能計算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用戶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港澳臺地區以及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訪問量超過3700萬人次。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