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落下帷幕。
40年前,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關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中斷了12年之后得以恢復。如今,重新恢復的研究生教育已經到了“不惑之年”。
回望歷史,中國的研究生教育淵源何處?新中國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是誰?40年中,我國研究生教育又走過了一條怎樣的發展之路?
中國最早研究生或出現于唐朝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始于何時?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并未真正解決。
現行的中國教育史論著在涉及研究生教育時,多從新中國談起。然而,研究生教育在中國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舶來品”,而有一定的歷史根脈可循。
有專著把學位教育的源頭追溯到漢代太學的文學掌故、太子舍人、郎中三級選拔制度;把研究生教育的源頭追溯到明清時期翰林院庶常館的庶吉士考選制度。但也有學者指出,自從漢武帝興辦太學開始,歷代官學均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性質,而招生對象、考試辦法、修學年限、學業標準、畢業后獲得的資歷等都高于它的形式,就類似于研究生教育。
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研究生教育的,或許是唐代國子監的大成教育。
從修學年限和學業標準來看,大成教育的思想淵源始于先秦。《禮記·學記》為官學學生確定的修學年限為九年,并為不同階段確定了學業標準:
第一年能分析經義并確定學業志向(離經辨志);第三年能專心學業并與同學和諧相處(敬業樂群);第五年能廣泛涉獵并禮敬師長(博習親師);第七年能研討學業并向善學者請教(論學取友),稱為小成;第九年能聯系實際融會貫通,并具備立身之資和堅定的人生態度(知類通達,強立而不返),稱為大成。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之前,大成共招生20人,選貢舉及第的“聰明灼然”者為之;之后減至10人,主要是從明經及第者中選拔。唐代中央官學學生入學后一般只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費食宿,并無俸祿;而大成入學后,會依照相應的官職水平給予俸祿。另外,大成在學期間除了完成學業,還要承擔一些教輔任務,相當于現在研究生“助教”一類的工作。
因此,無論是從時間上還是從性質上來看,古代研究生教育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源頭或許是唐代國子監的大成。
研究生教育的兩個“分水嶺”
現代教育體系逐步建立之后,我國研究生教育有兩大“分水嶺”,一個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另一個則是1977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據統計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落后而且緩慢,1935年至1949年共舉行了9屆學位考試,授予碩士學位232人。
新中國成立之后,研究生教育才取得了較大發展,但其間也經歷了不少坎坷曲折。
1977年,教育部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關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具體辦法的通知》,我國研究生教育在中斷了12年之后終于得以恢復。
1980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而后又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明確了學位授予的負責單位和原則程序、學位的課程和學分要求、論文的答辯流程和規范等,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迅速恢復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研究生教育開始突破傳統的重基礎、重理論的單一模式,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一個重要節點就是1986年國家教委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提出“穩步發展,保證質量”的方針,明確在控制數量的同時,重點要調整好結構,培養模式應多樣化。
到了世紀之交,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也迎來了大發展期。據統計,199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為9.22萬人,比1998年增長了30%,在校研究生也從1998年的19.89萬人發展到2009年的140.49萬人。
2010年以后,我國進一步調整研究生結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
統計顯示,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這17年間,我國招收的研究生人數不到2.4萬。而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已經達到200多萬,成為世界上的研究生教育大國,為各行各業輸送了大量高層次人才。
3小時考出新中國第一位碩士
“考一個碩士,由9個教授(實到8個)組成答辯委員會,300多人旁聽,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實在可以說是空前絕后。”說這話的人叫唐翼明(書法家、魏晉文化史專家),是新中國的第一位碩士。
1980年12月,唐翼明拿到了美國簽證準備赴美繼續深造,簽證有效期是三個月,他必須在簽證有效期內趕到美國。當時,他一面向學校提出畢業申請,一面寫論文,用60天時間完成了六萬字的畢業論文,論文題目是《從建安到太康———論魏晉文學的演變》。
與此同時,武漢大學把唐翼明的申請報到了教育部,因為他是“文革”后第一屆研究生,全國統一學制是三年,現在要提前半年畢業,學校做不了主。教育部回復說,你們必須把這個學生的全部成績單和論文寄過來審查。審查通過后,又專門叮囑:這是我們國家第一個碩士畢業生,必須進行嚴格慎重的口試,口試委員會的教授不僅要有武大的,還要有其他學校的,并且至少要有兩名外地的。
就這樣,一個專門的答辯委員會組成了,一共9位教授:武漢大學5位,武漢其他大學2位,外地的則有北京大學的陳貽焮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的廖仲安教授,但廖仲安教授后來因身體原因臨時不能來,實際上只到了8位。
據唐翼明回憶,口試在1981年3月5日舉行,8位教授都坐在大禮堂的臺上,他則坐在臺下的最前排,有一張專用的課桌,在講臺的左下方,成45度角對著臺上的教授們。那天,大禮堂里全部坐滿了人,鄰近學校的研究生和教師也有不少前來觀摩。這是恢復研究生教育后,全國第一次研究生畢業答辯。
據唐翼明回憶,口試在上午9點開始,到12點才結束。他就論文做了若干說明,闡明他的主要觀點,接下來就是答辯委員會的教授們提問。
“大家對論文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尤其是張國光教授和陳貽焮教授。張國光教授的發言熱情洋溢、稱贊備至,我非常感動,這是一個老教授對一個青年學生的獎掖。”
答辯結束后,時任武漢大學副校長童懋玲第一個走到唐翼明的面前,緊緊握住他的手說:“唐翼明,你今天的答辯很精彩,謝謝你為武漢大學爭了光!”唐翼明事后回憶說:“那大概是我平生享受到的最高待遇。”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