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分類:導師信息 來源:中國考研網 2017-05-31 相關院校:山東大學
陳建民
博士, 泰山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教育簡歷
1993年7月復旦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1990年7月復旦大學化學系分析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
1985年7月安徽工業大學化工系分析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工作簡歷
2012年6月-至今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09年12月-2012年5月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常務系副主任
2004年5月-2009年11月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主任
1998年5月-2004年3月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系副主任、教授
1996年3月-1997年4月美國匹茲堡大學工學院訪問教授
1994年10月-1996年3月復旦大學化學系系副主任
1993年8月-1997年6月復旦大學化學系講師、副教授
1995年11月-12月日本東京大學、大坂大學合作研究
1999年5月-6月在瑞典隆德大學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教育家”培訓
學術兼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十四屆、十三屆化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十一、十二屆地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副理事長、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等,《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advances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地球環境學報》、《環境化學》、《中國環境科學》、《環境保護與防治》等編委,《分析化學進展》副主編。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主要有環境化學、大氣氣溶膠、生物質能源等。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育部、上海市環保局研究項目23項。在大氣氣溶膠多相反應方面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主持自行設計建立了多功能大氣氣溶膠煙霧箱、ftir-長程懷特池、drifts、寬范圍顆粒物譜儀(wps)、tdma、 laser-crd、nephelometer、atofms、gc-ms、desi-msn主要實驗手段的大氣氣溶膠綜合觀測及多相反應實驗室模擬研究室。主要成果:1.發現礦塵-海鹽混合氣溶膠與cos反應具有強烈生成硫酸鹽氣溶膠的潛力, 首次認識到混合氣溶膠形成硫酸鹽表現出完成不同于單一組分的特性; 2. 提出so2、cs2在礦塵表面形成硫酸鹽的反應機理,揭示出反應活性與晶型密切相關。獲得cs2、cos、so2在大氣氣溶膠上反應形成硫酸鹽的證據和動力學參數,發現cs2與大氣顆粒物反應生成cos是基于顆粒物表面吸附氧及表面羥基的催化氧化反應機理;3.研發并運用新技術拓展實時在線觀測二次氣溶膠形成機制研究。研發并最早運用電噴霧解析電離-質譜(desi-ms)技術,測定模擬秸稈燃燒形成顆粒物中pahs、真實大氣中二次氣溶膠中有機物草酸等;發現計算機機箱內排放顆粒物含有大量pahs,對人健康具有潛在影響。還運用串聯差分淌度分析儀(tdma) 和氣溶膠飛行時間質譜(atofms)等先進的原位檢測技術,對二次氣溶膠的轉化、灰霾形成機制和吸濕性進行了一系列研究;4.針對藥物生產過程中污染嚴重等問題,設計污染零排放的清潔工藝以達到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等目的,成功設計開發出“紫杉醇的清潔提取工藝技術”、“廢棄煙葉清潔提取高純度茄尼醇的工藝”等,在福建、上海、等地大規模應用,取得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30余篇,其中在acp、es&t、jpc、ae等發表sci論文110余篇,總引1100余次,被他引660余次。被多次邀請為國際會議分會場主持或作邀請報告。獲2010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第1完成人)、2009年上海技術發明二等獎(第1)、2009年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推廣類二等獎(第1)、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1)、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二等獎(第2)等省部級以上獎項8項,以及2012年山東省泰山學者、2011年中國環境學會優秀工作者、2010年寶鋼優秀教師獎、2010年“第六屆”發明創業獎、2002年上海市科技創業領軍人物等榮譽。
掃碼關注
考研信息一網打盡